含油废水处理:关键角色与应用实例剖析

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 技术难题

技术难题 Admin 2024-12-23 09:23:57 2190

含油废水处理:关键角色与应用实例剖析

一、含油废水的危害与处理难点

含油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油开采、炼油、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其含有的油脂类物质会在水体表面形成油膜,阻碍氧气溶入水中,导致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而且,油类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富集,ZUI终影响人类健康。处理含油废水的难点在于油滴的粒径分布广,从大颗粒的浮油到微小的乳化油和溶解油,单一的处理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二、絮凝剂 —— 含油废水处理的关键角色

(一)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絮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主要通过电荷中和与吸附架桥两种机制发挥作用。无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水解后产生大量带正电荷的铝离子,这些铝离子可以中和油滴表面的负电荷,使油滴间的静电斥力减小,从而易于聚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的活性基团,能够吸附在油滴表面,通过长链分子将多个油滴连接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的分离。

(二)常见絮凝剂类型及特点

无机絮凝剂:

聚合氯化铝(PAC):具有投加量少、絮体形成快、沉淀性能好等优点。例如在处理某钢铁厂含油废水时,PAC 的投加量为 50 - 100mg/L,能快速使废水中的油滴和悬浮物聚集沉降,出水油含量可降低至 10mg/L 以下。但 PAC 处理后的废水可能残留铝离子,对环境有一定潜在危害。

硫酸亚铁:成本较低,在碱性条件下可生成氢氧化亚铁胶体,对油类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不过其絮凝效果相对较弱,产生的絮体较小,沉降速度较慢。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PAM):分为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型。阴离子 PAM 适用于处理中性到碱性的含油废水,对悬浮固体和乳化油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某油田采出水处理中,配合 PAC 使用,先加入 PAC 进行电荷中和,再加入少量阴离子 PAM 进行吸附架桥,可使出水含油量从 500mg/L 降至 10mg/L 左右。阳离子 PAM 则在处理含有机物较多且带负电荷胶体的含油废水时效果更佳,它还具有除浊和脱色功能。非离子 PAM 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絮凝性能,受水质和水温影响较小。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存在降解难的问题,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三、应用实例分析

(一)案例一: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

某大型炼油厂产生的含油废水,含油量约为 500 - 800mg/L,含有多种石油类物质及悬浮物。处理工艺采用先隔油,去除大部分浮油后,进入混凝沉淀单元。在混凝沉淀中,首先投加 PAC,投加量为 80mg/L,快速搅拌使其均匀分散,然后投加阴离子 PAM,投加量为 3mg/L,缓慢搅拌形成絮体。经过沉淀后,出水含油量可降低至 15mg/L 以下,满足该厂的回用水水质要求,回用于部分生产环节,如冷却用水等,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二)案例二:餐饮行业含油废水处理

餐饮行业的含油废水具有含油量高、水质水量波动大、含有大量有机物等特点。某餐饮集中区的废水处理站采用了一体化处理设备。先通过格栅去除大颗粒杂质,然后进入油水分离器,分离出大部分浮油。在后续的絮凝处理单元,选用阳离子 PAM 作为絮凝剂,投加量根据废水的实际含油量在 5 - 10mg/L 之间调整。经过絮凝反应后的废水进入气浮池,借助微小气泡将絮体带到水面,刮除后,出水的含油量可控制在 5mg/L 以内,达到当地的排放标准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

四、絮凝剂使用的优化与发展趋势

在絮凝剂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来优化处理效果。例如,废水的 pH 值会影响絮凝剂的水解和聚合形态,从而影响其絮凝效果。一般来说,PAC 在 pH 值为 6 - 8 时效果较好,PAM 在弱酸性到中性条件下性能稳定。温度也对絮凝有影响,低温时絮凝剂的水解速度变慢,絮体形成速度减慢,所以在冬季低温时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絮凝剂的投加量或延长搅拌时间。此外,絮凝剂的投加顺序和投加量的精准控制也至关重要。

未来,含油废水处理絮凝剂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开发绿色环 保、高 效且可生物降解的絮凝剂。例如,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壳聚糖等进行改性,制备出既具有良好絮凝性能又可生物降解的絮凝剂,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通过复合絮凝剂的研发,将不同类型絮凝剂的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含油废水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效果,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 保要求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


13913111655 扫描二维码